杨彦的抱石情结—自然获气息 神缘得继承

2011-6-22 18:26| 发布者: 管理员| 查看: 3543| 评论: 0

摘要: 在杨彦的艺术世界中,他崇尚的是“混沌论”, 追求的是大写意精神。他的创作既有天才禀赋,亦有对前辈的师心揣摩。傅抱石,通过和亚老的接触学习,了解了傅抱石的许多事情,包括人格与艺术;张大千,由于艺术、大胡子 ...

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
在杨彦的艺术世界中,他崇尚的是“混沌论”, 追求的是大写意精神。他的创作既有天才禀赋,亦有对前辈的师心揣摩。
傅抱石,通过和亚老的接触学习,了解了傅抱石的许多事情,包括人格与艺术;张大千,由于艺术、大胡子以及朋友规劝,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张大千的影子;李可染,磕头拜师之人,影响自然不必多说。
杨彦通过艺术关照其人性,揣摩每个人的个性与艺术之间的关系,这三位先师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,但都追求大写意精神,对杨彦有着莫大影响。这里我们先来谈杨彦的抱石情结,接下来会有杨彦的大千情结与杨彦的可染情结。

杨彦的抱石情结—— 自然获气息 神缘得继承
隆冬季节的一个早上,我和同事来到杨彦老师北京工作室,踏入老师的画室,画案赫赫展于眼前,周围挂满了前辈及他自己的画作。思索间,老师在楼上下来,脚步坚实有力,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。
说明来意,老师琢磨该如何讲述,缕着大胡子,皱着眉头,猛然间,起身快步都到画案前,填补未完成的山水画。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,看着老师作画,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,行笔用墨,布局构思,及这种本真状态,都让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。
而后,我们开始聊起先生的艺术,聊起了老师的抱石情结。
对于傅抱石,杨彦并没有直接接触过,但杨彦的母亲曾经是管辖傅抱石所在地粮帐的工作者,每个月都会到他家里去发粮票。母亲回忆,傅抱石家的院子很大,种满了花花草草。杨彦的舅舅去拜访傅抱石,拿着画好的作品——列宁、恩格斯、毛泽东等人的素描,让傅抱石指点,并要拜其为师,但遭到当时谦虚的傅抱石婉拒。
这些都是后来杨彦听家人讲的,那时杨彦还不知道傅抱石是何许人,直到后来杨彦与亚明老师学习,而傅抱石是亚老的老师,所以间接地杨彦了解了很多关于傅抱石的事情。
幼时的杨彦就对画画充满了兴趣,美术第一节课便得了“甲上”的成绩,无疑对杨彦是一种莫大的鼓励。绘画在杨彦的体内生根发芽,他走上了艺术这条路。
由于生活在南京,便不得不受江苏画派、受傅抱石的影响。江苏画派摆脱了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束缚,大胆实践,走出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创作之路,注重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,用笔墨展示高尚、精深的人文意境。傅抱石作为这片沃土培育出的大师,对当时的画坛乃至现在的画家都影响极大。杨彦就是这众多人之一。
长白山、延边、华山等中国各地,是傅抱石常去的写生地,尤其是南京地区,像中山陵、雨花台、鸡鸣寺等地,更是留下了傅抱石无数足迹,每当杨彦踏上这些地方,都有很多感慨,都会去揣摩傅抱石的心境。在一次写生时,有一处水榭,杨彦不会处理,他不断的调整章法,但怎么也处理不到傅抱石笔下的那种意境,于是便来回印证,终于领悟到了一些中国画构图的奥妙,这是一次很好的历练,也为杨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。
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进行艺术变革,以皮纸破笔绘山水,创立独特皴法——抱石皴。更重要的是傅抱石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景物,反映不同性格的人和不同风格的景,充满了时代气息。这点对杨彦的影响至今还存在着。
杨彦创作了很多与傅抱石及抱石风格相关的作品。
20多年前,杨彦在南京的一个饭店,把傅抱石作品《兰亭图》放大成三米多宽、两米多高,画在了饭店的墙上。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目光与啧啧称颂。
他还以接近傅抱石的画法画过一张《长白山长卷》,溥杰观后欣然题诗:“长白巍峨白云乡,横跨中朝结谊长。爱新满族余神识,赖君彩笔写洪荒。”
更甚者,杨彦曾创作过《大宁河览胜图》,启功说这比傅抱石画得好。看过画作的人,都会被画面中囊括的山川草木的丰富性、画卷的长度所折服,但杨彦不敢接受,心情很恐慌。
我想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杨彦的鼓励,题材、章法、绘制等都有难度,并且创作中有杨彦自己独到的地方,启功先生很认真地看完,并欣然赋诗一首:“千里江山一卷收,丹桐木叶晓云稠,林泉橐笔功无尽,朝放空间百尺楼。此卷长达十丈,写来备见勤苦,获观弥感欣慰也。”
从画面到生活,从生活到画面,杨彦时时都受到傅抱石的影响;大自然里他总能感受到抱石气息的存在。但是杨彦明白如果一直在傅抱石的影子中创作,是不会有出路的,只有跳出傅抱石的笼罩,师心不师迹,才能进入祥光普照的境地。杨彦跳出了樊篱,寻到了自己的天路,他做到了,并且还在努力着。
这便是杨彦与傅抱石的缘,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与共鸣。除了傅抱石,张大千与李可染也是对杨彦有着深远影响的人,所以接下来会有杨彦的大千情结与可染情结,相信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,领悟很多。

  隆冬季节的一个早上,我和同事来到杨彦老师北京工作室,踏入老师的画室,画案赫赫展于眼前,周围挂满了前辈及他自己的画作。思索间,老师在楼上下来,脚步坚实有力,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。

  说明来意,老师琢磨该如何讲述,缕着大胡子,皱着眉头,猛然间,起身快步都到画案前,填补未完成的山水画。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,看着老师作画,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,行笔用墨,布局构思,及这种本真状态,都让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。

  而后,我们开始聊起先生的艺术,聊起了老师的抱石情结。

  对于傅抱石,杨彦并没有直接接触过,但杨彦的母亲曾经是管辖傅抱石所在地粮帐的工作者,每个月都会到他家里去发粮票。母亲回忆,傅抱石家的院子很大,种满了花花草草。杨彦的舅舅去拜访傅抱石,拿着画好的作品——列宁、恩格斯、毛泽东等人的素描,让傅抱石指点,并要拜其为师,但遭到当时谦虚的傅抱石婉拒。

  这些都是后来杨彦听家人讲的,那时杨彦还不知道傅抱石是何许人,直到后来杨彦与亚明老师学习,而傅抱石是亚老的老师,所以间接地杨彦了解了很多关于傅抱石的事情。

  幼时的杨彦就对画画充满了兴趣,美术第一节课便得了“甲上”的成绩,无疑对杨彦是一种莫大的鼓励。绘画在杨彦的体内生根发芽,他走上了艺术这条路。

  由于生活在南京,便不得不受江苏画派、受傅抱石的影响。江苏画派摆脱了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束缚,大胆实践,走出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创作之路,注重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,用笔墨展示高尚、精深的人文意境。傅抱石作为这片沃土培育出的大师,对当时的画坛乃至现在的画家都影响极大。杨彦就是这众多人之一。

  长白山、延边、华山等中国各地,是傅抱石常去的写生地,尤其是南京地区,像中山陵、雨花台、鸡鸣寺等地,更是留下了傅抱石无数足迹,每当杨彦踏上这些地方,都有很多感慨,都会去揣摩傅抱石的心境。在一次写生时,有一处水榭,杨彦不会处理,他不断的调整章法,但怎么也处理不到傅抱石笔下的那种意境,于是便来回印证,终于领悟到了一些中国画构图的奥妙,这是一次很好的历练,也为杨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。

 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进行艺术变革,以皮纸破笔绘山水,创立独特皴法——抱石皴。更重要的是傅抱石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景物,反映不同性格的人和不同风格的景,充满了时代气息。这点对杨彦的影响至今还存在着。

  杨彦创作了很多与傅抱石及抱石风格相关的作品。

  20多年前,杨彦在南京的一个饭店,把傅抱石作品《兰亭图》放大成三米多宽、两米多高,画在了饭店的墙上。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目光与啧啧称颂。

  他还以接近傅抱石的画法画过一张《长白山长卷》,溥杰观后欣然题诗:“长白巍峨白云乡,横跨中朝结谊长。爱新满族余神识,赖君彩笔写洪荒。”

  更甚者,杨彦曾创作过《大宁河览胜图》,启功说这比傅抱石画得好。看过画作的人,都会被画面中囊括的山川草木的丰富性、画卷的长度所折服,但杨彦不敢接受,心情很恐慌。

  我想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杨彦的鼓励,题材、章法、绘制等都有难度,并且创作中有杨彦自己独到的地方,启功先生很认真地看完,并欣然赋诗一首:“千里江山一卷收,丹桐木叶晓云稠,林泉橐笔功无尽,朝放空间百尺楼。此卷长达十丈,写来备见勤苦,获观弥感欣慰也。”

  从画面到生活,从生活到画面,杨彦时时都受到傅抱石的影响;大自然里他总能感受到抱石气息的存在。但是杨彦明白如果一直在傅抱石的影子中创作,是不会有出路的,只有跳出傅抱石的笼罩,师心不师迹,才能进入祥光普照的境地。杨彦跳出了樊篱,寻到了自己的天路,他做到了,并且还在努力着。

  这便是杨彦与傅抱石的缘,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与共鸣。除了傅抱石,张大千与李可染也是对杨彦有着深远影响的人,所以接下来会有杨彦的大千情结与可染情结,相信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,领悟很多。

 

艺术简历
       杨彦1958年生于青藏高原,回族,本名燕宁,字木一,养一,号本琦,大獒堂主,度一精舍主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宗教协会会员、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、九三学社社员、南京博物院特聘研究员、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教授、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委员会主席。

       杨彦艺术实践与理论并重,技法与心法兼修。著有《杨彦谈艺》、《李可染山水画技法解析》、《陆俨少山水画技法解析》、《张大千·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临析》,出版个人专集有《杨彦书画集》一至六卷、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·杨彦》、《中国当代美术家画集·杨彦》、《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·杨彦作品精选》、《杨彦画集》(六种版本)、《远山的呼唤·杨彦山水画集》、《当代画史名家精品集·杨彦卷》,《中国画家·杨彦》 ,《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·杨彦花鸟精品选》等。


鲜花

最新评论

手机版| ( 京ICP备09083889号-1 )

度一文化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/p>

返回顶部